从家门口出发,15分钟内,你希望有什么配套设施?教育、医疗、车站、商超、菜市场、公园广场、体育设施、社区服务中心……想必这会是一个很长的愿望清单。
但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这些“愿望清单”正在变成现实。
水城共融、蓝绿交织、生态宜居的城市副中心,正在扎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区范围内努力打造15分钟生活圈。市民出门15分钟,便可就近享受品质生活,共享发展成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成绩单
——共建共享打造民生“幸福圈”
围绕城市副中心总体定位,通州区以服务百姓、便利生活为核心,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成果斐然。
多年来,通州区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掘社区地域优势,打造民生服务圈,“圈”出居民的幸福半径,为居民打造宜居、宜学、宜游的幸福家园。同时,结合建设需求,调度各乡镇、街道落实生活性服务业设施建设规划,统筹做好生活必需品保障、疫情防控和生活性服务业网点建设。
市级网点建设——年,通州区承担市级网点建设任务个,截至目前已完成个,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网点涵盖蔬菜零售、便利店、早餐、家政、洗染、美容美发、末端配送、便民维修共八类。其中新建网点个,规范6个。
网点功能覆盖率——年,通州区城市社区生活性服务业网点功能覆盖率由年底的69.2%提升至%,全市排名由第14位提升至与东、西城等区并列第一。北京“十三五”期间,累计建成“一刻钟社区服务圈”个,覆盖98%以上的城市社区,城市副中心已实现全覆盖。
网点服务功能——建设提升的个网点中,包括蔬菜零售点32个、便利店33个、早餐店22个、家政店3个、洗染店4个、美容美发店10个、末端配送点14个、便民维修点2个。
扶持企业发展——去年3月,通州区商务局印发了关于申报年通州区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专项资金项目的通知。第一批7个项目评审初步完成,其中5个项目已完成验收,并拨付项目资金.39万元。目前,第二批项目征集工作正在进行中。
下一步,在便民商业网点建设日渐规模化后,通州区商务局将结合商业网点大数据分析,准确掌握各乡镇、街道便民服务网点缺口情况,针对居民需求精准补位,有针对性查缺补漏。
贴心
——生活配套设施齐全
打造多样化“服务圈”
“几年前,这周边配套设施还相当不完备。现在上班、送孩子上学、逛商场、健身、游泳、吃特色美食,基本15分钟内全搞定。”在梨园地铁站附近上班的郭雯说起城市便民生活圈给她生活上带来的变化,幸福感溢于言表。
梨园地区是通州区发展夜经济的示范点,八通线的梨园地铁站也是五环外人流量排名靠前的地铁站之一。去年,这里建起了“社帮帮”便民商圈,将原本分散在各条街区的社区服务小店集中整合,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家政、理发、修鞋、配钥匙、按摩、仓储、洗车、验光配镜、老年餐桌等20多种服务业态一应俱全,日常生活需求基本都能在此解决,价钱还比外面便宜不少。“我和老妈都习惯在这儿理发、烫头,比周边的美发店便宜好多。”家住附近的刘静对这儿印象不错。
午后的阳光洒在咖啡色的沙发上,在万达写字楼上班的赵悦最近发现一个好去处——A座31层的党群服务中心。在这儿看会儿书,远眺运河商务区,视野开阔,舒缓压力。这是通州区首个设立在商务楼宇内的党群服务中心。占地平方米,集形象展示、教育培训、党群活动、非公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为企业员工提供了一处清新雅致的休闲场所,极大方便了企业和员工的需求。
两站地外的帅府小区,高扬正和姐妹们在北苑街道文体活动中心免费排练厅备战即将参加的合唱活动。年建成的文体活动中心,装修风格时尚清新,融合了舞蹈室、训练厅、图书室等多个功能空间,且全部向居民免费开放。
如今,全区建成的一刻钟便民服务圈达70余个,主要集中在城区。圈内集合了果蔬店、快递网点、医疗点、银行、早餐店等众多业态,极大方便居民日常生活需求。随着居民需求的不断增加,近两年服务圈还引进养老驿站和老年餐桌,实现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心愿。
自打楼下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开张,玉带路社区的尹桂芳和老伴儿就拿这儿当食堂了。“实惠、卫生,味道也不错,荤素搭配,适合老年人。”让尹桂芳惊喜的是,疫情期间,驿站并没有“一关了之”,而是能让老人订餐打包。
除了吃饭,驿站的医疗服务也帮上了大忙。前段时间,尹桂芳腰椎的老毛病犯了,躺在床上一个月。听说驿站里有康复理疗业务,在家人的陪伴下,她每天来推拿按摩,现在又活动自如了。“养老驿站真是我们老年人的又一个家,有时候驿站的工作人员还陪我们聊天解闷,别提多暖心了。”
舒心
——腾退空间再利用
华丽变身“娱乐圈”
“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也为便民服务网点的调整、布设带来了新机遇、引入了新力量。
去年,“京工”裁缝铺在通州开了两所社区店。北苑店就开在街边,还紧邻一家大超市,门前人来人往,不少老街坊路过时纷纷进店一看究竟。周边社区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楼,老年人较多,改衣需求也多。老字号裁缝铺很符合这里的需求。
另一处裁缝铺开在朗清园,也是最大规模的社区“裁缝铺”。不仅服务附近4个社区数十栋居民楼的群众,店内还设置“北京工会暖心驿站”,配备自助针线盒、体温计、小药箱等便民用品。
“疏整促”专项行动,也让以前不少环境脏乱、人员混杂的空间被重新利用。
北苑街道的一处地下室曾经是非燃品库房,空置多年未能利用,随后社区牵头对周边居民进行入户民意调查,结合居民需求反馈和普通地下室实际情况,改造此处普通地下室用于居民健身和社区活动。地下空间变身健身中心,补齐了社区里的民生短板。
再过几个月,台湖镇天兔文化生活广场地下平方米的库房,也将改造成大型连锁商超,服务周边逾十万居民。
天兔文化生活广场建成于年,目前地上部分有酒店、餐饮、洗车行等业态,地下空间却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当年的规划是要用作库房的,可这么多年也没找到合适的承租方,这说明我们需要转变经营思路了。”相关负责人曹光旭说,随着多年发展,周边已经建成了不少社区,居民有十来万人,市场调研显示,大家普遍反映生活配套不足,尤其渴望大型连锁商超能够入驻。“地下室有平方米,目前已经完成所有前期手续,还和永辉超市谈好了合作,正在进行内部设计,最快今年夏天开业。”曹光旭说。
放心
——服务零距离
营造便捷化“医护圈”
在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便民服务圈的过程中,通州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阿姨的血糖控制得不错,叔叔的血压也正常,放心吧。”一早,西集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张森和护士闻俊南如期上门随访,为签约对象张连顺和老伴儿做常规检查。“有个头疼脑热给医生打电话就能问明白。平时还定期上门给我们检查身体,太方便了。”老两口儿对“家庭医生”赞不绝口。以前得了小病就拖着,直到医院。现在有了“家庭医生”,小毛病都能及时治疗。
在自家客厅里就把病看了,这都得益于西集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家庭医生主要由社区全科医生、乡村医生、护士以及公共卫生人员组成,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要依靠社区卫生服务团队来开展,居民只需在居住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由选择服务团队,无需缴纳任何费用,签约后便可免费享受健康“点对点”服务。
近年来,北京家庭医生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将健康知识和精细化健康管理服务送入千家万户,成为百姓的“健康守门人”。其中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健康教育服务和老年人健康管理受益最广。
目前,通州辖区内2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其下属站都已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