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宝应汽车站的几次变迁何平

您记得的宝应最早的汽车站是哪里吗?

您一定会有宝应汽车站的那些抹不去的回忆吧!

跟着何平先生的图文,

我们一起走进宝应汽车站的变迁。

Ⅰ.宝应老汽车站觅踪(-05-:50:52)

今年底,宝应的高铁就要通车了。新建的高铁站还没有去过,听说是很漂亮的。我不由想起了宝应的汽车站,这可是近几十年来宝应最主要的交通集散中心,而算起来,前前后后宝应的汽车站竟然三易其址,一共有四处地方呢。

忽然有种冲动,再去这四个地方走一走,看一看。

前不久一天下午步行去了新西门的运河堤,先去找找最老的那个汽车站吧,我与它已经起码四十多年没见了,不知还在不在。

我记得这个最老的一个汽车站应该在新西门向南走不是很远的地方,于是一路寻去。运河堤两边已经显得残破与衰旧了,走了几百米,不见踪影。我就沿着堤坂子下去,找到一户人家。有一位老年妇女在做家务,我向她打听老汽车站的遗址。她很好奇地看看我,说,还在南边,你走到造纸厂大门那边再问。我又向南行了二三百米,路边又有几个大妈在聊天,我再问。其中一人很热情地说,前面就是造纸厂的大门,大门北边那房子有个牌子,就是了。向前走了不远,果然在荒草中看到一个已经很老旧的房子,墙上挂着一个不大的牌子,上面写着:“宝应县文物保护单位宝应汽车站旧址时代年”云云。

我从造纸厂大门进去,转到这房子的前面,上了几层阶梯,走到房子前面。依稀可以辨认当年的样子,那是候车室的大门。再进门站到房子中,里面堆满了杂物,墙壁与天花板的石灰都剥落了,而有一处天花板完全损坏,屋顶竟然也有一个大洞,可以看到天空。

此时此景,一股沧桑之感油然而生。我想起了许多往事:

年我随母亲从北京来到宝应,是坐火车到镇江,过了渡船坐汽车到扬州稍停两三天,又乘汽车到了宝应。就是在这个汽车站下车的。

那时的扬清公路(从扬州到清江,当时淮阴叫清江市)从邵伯开始就都是在运河堤上行驶了,那是一条沙石路,遇到大雨还是很难走的。这个汽车站就在运河堤边上,有一个候车室,售票也是在候车室里有个窗口。好像候车室的旁边还有一个小饭店,叫车站食堂。一顺边的还有一间管货物托运的货运处。

母亲在宝应师范任教,每逢寒暑假都带着我外出到亲友家。每次都是在这个车站上车去镇江或是扬州再转车船,而在候车室里常常会和许多熟悉的人碰到面。那时宝应的文教卫生系统许多人都是外地分配来的,尤其是当教师的,所以一放寒暑假都会在一两天内乘汽车离开。当时母亲在的宝应师范就有姚思濂、陈袭老师(上海人)、吴运寿、唐寅生老师(南京人)、李毓奇(无锡人)、徐宪龙(扬州人)等,到了宝中就更多了。当时的班车不是太多,所以都要提早买票,而且汽车车况差,路况也差,经常晚点,所以就要等很长的时间。而这些外地人就在这候车室里海阔天空地聊起天来。车一到,工作人员吹起了哨子,大家就手忙脚乱拎着大包小包排起队来准备上车了。

这个车站位于当时宝应城的最西边,那时的宝应城,从最东边、最北边和最南边到这个车站也不超过一公里,但是它却是位置最高的建筑吧,因为宝应的平房的屋顶都在运河河底之下,它是基本与运河堤在一个水平面上的,也就是它房子的地面在城内房子的屋顶之上。

从牌子上看,这个车站的房子应该是在年修建的,算起来快70年了,也是名副其实的文物了。可从现状看,如果不加以维修与管理,很可能不久的一天,就会坍塌。所以,我觉得既然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是要落实保护的措施,仅靠一块小小的牌子是无济于事的,毕竟它在宝应交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能够找到这个车站的旧址,我有些意外,但很高兴,这是实实在在的遗存呀。

Ⅱ.宝应汽车站的变迁(-07-:08:13)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查了一些资料,才知道宝应最早的汽车站始建于年。当时的扬清(扬州至清江)公路至宝应段土路通车,汽车站设立在北门外。可能是因为清江(今淮安市)在宝应的北边的缘故。关于这个汽车站的遗迹,应该是荡然无存了,连有关的资料也很难找到了。

所以,我这篇《宝应汽车站的变迁》实际上说的是年新中国建立以后设立的汽车站,一共有四个汽车站。

宝应汽车站的变迁年建宝应汽车站旧址

第一个汽车站在运河堤边、新西门南边,是年开始营业的。我专门有一篇《宝应老汽车站觅踪》,这个汽车站还有遗迹存在,已经列为宝应县的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就不赘述了。

宝应汽车站的变迁《宝应县交通志》上的图片

宝应汽车站的变迁在年建成的宝应汽车站旧址上建的亚细亚广场

第二个汽车站在宝应老城东门外龟壳桥附近,医院向东约米,现在的苏中中路与安宜东路的十字路口的西南角上的亚细亚广场所在地。这个汽车站是年11月建成的。

当时宝应船闸已经建成通航,淮江(淮阴至江都)公路自船闸即改道从运河堤下到平路,再从宝应北边回到运河堤上,即公路东移了,当然车站也要作相应的迁移。

宝应的汽车站从位于城区的最西面转移到了城的最东面,这就奠定了城区向东发展的大格局。

这个汽车站前的公路被命名为车站路(现已改为苏中路),向南称车站南路,向北则称车站北路。从车站对面的橡胶雨衣厂开始,这条车站路的两边成了当时宝应的新兴工业区。当时颇具规模的宝应开关厂、羊毛衫厂、电机厂、酒厂、水泥制品厂、阀门厂、制药厂等都在路的两边。这个车站已经完全拆除了,我在《宝应交通志》上找到一张照片,是车站的售票厅,应该是硕果仅存了。但当时我们的印象还是很深的。

我去高邮师范上学的两年,都是在这里乘车的。年以后,父母都到了南京,我在宝中工作,每个寒暑假我都会回南京,也都是从这里乘车的。车站前安宜东路对面有车站饭店(就是亚细亚商厦的原址),我在电机厂工作时,与一班小兄弟们经常在这里聚餐,所以只要回忆起来,还是很亲切的。

宝应汽车站的变迁年建设的宝应汽车站原址上建起的高楼

这个车站也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到了年下半年,又一个宝应汽车站开始动工兴建了,这是年后的第三个宝应汽车站。它又向东移了两公里,还在安宜东路上,但与之相交的是新的淮江大道了。

这样,原先第一个在运河堤上的汽车站所在地成为宝应最西边的路段,第二个汽车站所在地则成了新兴的宝应市中心,成了最热闹的商业区。而新汽车站则成了途经宝应的淮江公路东移后成为最东边的环城路。这时的宝应,在经历了四十年建设后,城区的东西直径从米变成了米,城区的范围也相应扩大了八九倍。

我年调离宝应时这个车站还没有兴建,我与它的接触是在年以后。当时因为家庭原因,经常往返于宝应与南京、后来是宝应与上海之间,总是在这个车站乘车。

这个车站的对面当时有个金宝公寓,好像是宝应最早的星级酒店,是三星级的,据说是外商投资的。这个车站已经是很现代化、很气派的了。车站的西边还有一个车站,叫小车站,是县内班车的集散地。当时宝应的乡镇已经基本完全通车的,而大车站专门负责县外线路的班车。

现在这个车站也渺无踪影了。在它的原址上建起了耸立的高楼,对面的金宝公寓似乎也没有了。我还没有找到关于这个车站的照片。

宝应汽车站的变迁现在的客运站

宝应汽车站的变迁宝应新汽车客运站候车室一瞥

第四个车站就是现在的宝应汽车客运站,又向东迁移了四公里,在京沪高速公路出口附近,叶挺路—宝应大道与新淮江路的交会处。这个车站是年开始兴建,年正式投入运营的。这个车站,与第三个车站的第二个车站的相比,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

这个车站按国家一级站的标准设计,主要包括站前广场、站内停车场、候车厅、综合楼等设施,客运站有发车位25个,预计日均发车班次次,发送旅客量达人次,是集客运、宾馆、餐饮、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性客运站。我现在从上海到宝应,都是在这个车站进出。我曾拍摄过一组车站候车室的照片,从照片上看,这车站可以与国内任何的汽车站媲美。

这个车站现在看起来好像是远了一些,但以发展的眼光看,也许不久的将来,它的就会被热闹的市区所包围。

我们再梳理一下四个车站的前前后后吧:

回顾一下的建成时间:年、年、年、年;比较一下它们的规模:占地1亩左右、10亩左右、30亩左右、占地近亩;看一看它们的位置与宝应城面积的关系:前两个城从最西面到城的最东面,城区东西距离1公里;后两个都在城的最东面,城区东西距离从3公里到7公里,也就是说宝应城的面积已经拓展了五十倍左右。

如果说,宝应汽车站的变迁折射出了宝应数十年的沧桑变化,反映了这个苏中小城经济建设发展的步伐,尤其是体现了改革开放后近三十年的突飞猛进、翻天覆地的巨变,把宝应汽车站看成是城市进程的一个标尺,应该是完全恰如其分的。

(本文部分资料来自年9月出版的《宝应交通志》,谨此致谢。)

Ⅲ.宝应汽车站三次变迁的原因(-05-:07:19)

年5.18.启用新车站

淮江路汽运总公司发车区

第三次变迁新国道与宝应大道交叉路口新车站

一年前我写了一篇小文章《宝应汽车站的变迁》,写了宝应汽车站三易其址的变化过程。文章发表后,在宝应汽车站工作近四十年的原宝应长途客运总公司副总经理史洁先生非常认真地读了此文,并作了补充,详细叙述了这三次迁址的原因。这是来自第一手的资料,史总亲历了宝应汽车站的这几次变迁,是当事人,故而他提供的资料准确真实,非常宝贵。现将史总的补充整理附后:

第一次迁址

由西门运河堤边至苏中中路与安宜东路的十字路口的西南角上的现亚细亚广场所在地,原因是宝应增加了始发班车。

在这以前,宝应每天都是过境班车,能够搭载的乘客有限,不能满足宝应日益增多的乘客的需要。所以,增加起点始发班车是势在必行的。如果每天早晨始发班车,就必然要有停车场、加油及维修场地。当时提出动迁车站,以站促路,因车站投资小,公路投资大,医院称为扬清公路临城段,从泰山路就又回到河堤上了。这一段公路下来后,宝应城区工商企业就围绕这条路两边相继发展了。

第二次迁址

是向东移了两公里,还在安宜东路上,但与之相交的是新的淮江大道了。这次的原因是公路无法适应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难以承载大量的客货运输量。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医院的路都是拥堵为患,医院到船闸路堵一二个小时正常现象。甚至出现从扬州回宝应,在船闸下车人走到车站,车还未到的情形。公路运输通道变为城市街道,这种情况已经严重阻碍了交通的通畅,必须改变。

根据宝应城市发展需要,公路必须东移,结合周边县市已逐步将运河堤上公路改迁到平路上来,均称为淮江公路。宝应因资金困乏的问题,只能因势乘便扩建一个东绕城公路,此路向北一直延伸到黄浦才上河堤,路修好通车了,外地客货车一律走东绕城,严禁走临城段。

公路改道了,道路秩序得以恢复正常,可是宝应以路促站的建设热情不太高,因交通体制改革,宝应汽车站(大车站)划归省属企业,宝应交通局又组建一个县运输公司(小车站)经营乡镇旅客运输业务,后又发展旅客长途运输业务,再加上一些个体经营户也参与进来了,在亚细亚广场周边形成拉客、喊客大打出手的竞争局面,谁也顾及不到车站的建设。

后来虽由交通局负责筹建,但建好后几年也未启用。一是旅客不愿意去,当时认为太远了,又没有公交车;二是宝应本地客运车辆可以走临城段,无须绕远;三是两个公司认为谁先去谁吃亏,会失去客源。所以年筹建一直到年才启用。这也得益于体制的改革,当时省汽车公司撤销,各地汽车站划归市管,宝应县政府年向市里提出大车站属县管理,并撤销氾水、泾河公司及个体户客运经营权,大小车站合并组建了汽车运输总公司。于是,迁址淮江路的新汽车站,同时组建城市公交、客车出租分公司配套客运体系,统一经营后包括宝应本地的所有长途客运车辆都不再走临城段,市民必须到站乘车。

这一次的迁址后续工作也是很繁重的。

一是运营后将亚细亚广场(大车站)场地50万转让给工商部门办了临时小商品市场,出租给个体经营户。50万主要用于将老站房拆迁成平地,老站房址上有将近30多名老职工居住需搬迁;淮江路新车站建好多年未启用,整修也需要费用。搬迁加整修实际用了80多万元。

二是将(小车站)候车室改为三产服务中心,原站房厂地改造成灯具水暖装饰市场出租(目前还叫四通装饰城)。

三是有个中巴站还在安宜东路上,小车站向东米现烟草局旁边。当时取消个体户长途客运经营权后,提倡个人买台中巴车运营部分乡镇。由交通局成立一个客服中心管理。因车站靠近城中心,与才组建的公交分公司公交线路有冲突,产生多次矛盾。最终中巴站还是被取消了,由汽车总公司兼并后全部搬迁到汽车站,起点发车到乡镇。

第三次迁址

汽车站第三次变迁的原因应该说主要是在招商引资下促成、上级主管部门的决定。

省交通有关会议决定将多年沿大运河堤的国道彻底东移到平地上来,从江都到淮安拉一条直路,因多年来沿途各县市均东移了绕城公路,正好来拉直老国道的弯弯曲曲状况。但当时根本就未考虑在新国道临城段建汽车站的规划。

省市县交通主管部门都没有立项规划,也就没有资金来源,那谁也不去考虑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县政府招商引资一个项目——亿丰国际商城,投资商提出要建在公路干道边,最好在车站边,这是它在好多城市的统一模式。这便引起县政府的重视。

书记、县长亲自来到汽车公司。一般县级以上汽车站属交通基础设施属省厅立项拨款的,但宝应因为种种原因,是有难度的,所以立足自我。方案是:将现运营的淮江路汽车站将近40亩场地进行土地置换用于房地产开发,按当时宝应房地产行情拍卖可以万/亩,可以拍到万收入全部给汽运总公司用于建新汽车站,政府部门不收任何规费。另在新国道与叶挺路延伸路口处划拨亩土地每亩8万新建汽运总公司并汽车站,与路北对面亿丰国际商城遥呼相应,成为宝应县城从京沪高速下来入城的新亮点。

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招商引资项目就是促进剂,既保证了规模,又提高了速度。按原可筹集到的资金规划设计了万的基建规模,最终1.3亿完工。出乎意料的是土地置换后上市拍卖当时行情很好,居然拍到万/亩,总额1.6亿成交,使新站基建与搬迁费用及政府财政支出都圆满解决。

总的看来,这三次车站的迁址都和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有关,虽然随着高铁的通车、高铁站的建立,汽车客运已渐式微,但作为城市发展标志性的宝应各个时期的汔车站,在宝应的城市发展史上一定会留下浓重的一笔色彩。

(照片由史洁先生提供,至为感谢!)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欣赏更多精彩博文!

因为爱宝应,所以看的更深情!

记录宝应人文风景、历史现代……不一样的呈现,全新的视觉感受与文字表达。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zdkonglongdan.com/bcwyw/1004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