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奥赛事陆续进行
各比赛场馆
也如一道道风景线
依次亮相
在众多竞赛与非竞赛场馆中
北京冬奥会
对很多场地进行了
创新利用
“旧貌”焕“新颜”
作为运动员腾空时的背景
“老首钢”遗存的冷却塔
以及很多场地
成功“出圈”
“老首钢”变身记
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
数次被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盛赞“不可思议”的首钢园区开始了凤凰涅槃之旅
首钢滑雪大跳台的造型设计还融入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元素,建筑曲线优美、流畅
群明湖位于首钢园区北区
始建于年3月
当时为配合将来炼铁及炼钢生产
修建了第二、第三贮水池
即首钢高炉工业循环水池
上世纪四十年代时的第二贮水池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晾水池
年
当时群明湖畔还只有一座冷却塔
年8月
随着首钢自备电站项目开工
其余3座冷却塔陆续建成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职工在石景山上写生
陆续建设的其余3座冷却塔
作为电力厂的配套设备
它主要采用燃煤
高炉压差、干熄焦等
钢铁厂普遍采用的发电工艺
主要功能是
完成热水和空气之间的热交换
降低循环水的温度
为电厂发电提供足够的冷却水
为改善环境质量
十几年前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的
主生产流程
从京西石景山搬迁到
河北唐山迁安、曹妃甸
留下了包含高炉、转炉
高速线材和棒材生产线的工业园区
年底首钢老厂区钢铁主流程停产前的电力厂冷却塔
主流程停产后
4座冷却塔
便作为厂区特色标志物被保留下来
为了深入挖掘
园区工业遗存文化价值
高水平建设奥运竞赛场馆
首钢集团对场地情况、赛时需要
赛后利用等方面
进行了大量调研
矿石原料仓“变身”冬奥组委办公区
首钢园区五号筒仓办公楼门厅里
原本上下贯通的筒仓空间
被分割成一层层办公区
保留着混凝土立柱和钢板横廊
屋内还安装了
智慧照明系统、智慧温控系统等
能适应环境
自动调节光线、温度
筒仓外
一条长长通廊与三座高炉连接
支撑钢梁是铁锈色
……
老工业和新科技的元素交融
充盈着历史厚重与现代活力
改造工程
基本保留了主要工艺流程的建筑构物
并在布局、颜色、质感等方面
还原老厂区的历史沧桑感
改造后的办公区
还会运用光伏发电
无负压供水系统
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等
先进节能新技术
精煤车间“变身”训练冰场
年,因训练需要
国家体育总局决定
在首钢园区建设国家冬训中心打造
短道速滑馆、花样滑冰馆
冰球馆、冰壶馆等
“四块冰”场地
除冰球场馆是由运煤车站改造之外
剩下三个场馆的基础厂房
都选在一个
长米、宽66米的老储煤仓库
此前为卸煤工作而建
长度相当于一列火车
建设团队保留老厂房的整体结构
内装修秉承简单、朴素
低饱和的配色原则
避免分散运动员的注意力
因老厂房没有吸音效果
他们将混凝土板、木饰面穿孔
来吸纳噪音
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呈现出“工业特色冰雪场馆”的风貌。贾天勇摄
首钢“四块冰”
虽然并非冬奥会的正式比赛场馆
但四个场馆
全部配备冰场
冰面完全按照国际比赛标准打造
不仅可以满足国家队
冬奥训练的需要
未来同样有能力承办大型赛事
带动首钢区域转型发展
国际奥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