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出现前,北京就开始向外疏解极具前瞻性

纵观全球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而大城市病更是不断凸显,其中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和资源紧张表现得格外突出,到了年末,一种叫新冠肺炎的病毒降临地球,它的出现让原本就疾病缠身的大城市变得雪上加霜。

封一座城市其实并不难,但封一座拥有多万常住人口的大上海确实难以抉择,因为上海的经济之于中国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但又必须要抉择,因为新冠肺炎来势汹汹。

旧病还未解决,新病不断变异又让人摸不着头脑,那么上海是否是时候要着手加速向外疏解了?那么问题来了,怎么疏解?北京就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年,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正式被提出,其原因除了大城市病不断滋生以外,北京作为有着近14亿人口大国的首都,不应承担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过多的功能,而北京的疏解同时也换来的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加速推进。

北京到底向外疏解什么?疏解产业的同时其实也是疏解人口。

北京的高能耗产业、非科技创新型企业和一般制造业可以转移到河北和天津;北京的物流基地、批发市场和第三产业的呼叫中心、服务外包和健康养老也要向北京周边疏解。

年到年,北京累计退出污染企业近千家,而这三年,北京向河北转移的工业项目也高达近百个,总投资额上千亿元。

其中仅年,北京就拆除、清退升级改造市场2个,而北京的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新设市场主体数都纷纷大幅下降,很明显,此时的北京已经吹响了向外疏解的号角。

而从年开始,北京加速向外疏解,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家、治理散乱污企业家、疏解提升区域性市场和物流中心62个。

而更重要的是年4月,国家第19个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在河北成立,雄安新区将用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由此可见北京的疏解绝不是闹着玩的,就连央企国企总部也向其他省市搬迁,比如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总部搬迁到深圳,中国船舶集团总部搬迁到上海,三峡集团总部搬迁到武汉,而要从北京搬迁到雄安新区的央企总部那就更是数不胜数了。

另外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成效在人口数量上就得到了最直观的展现,以下是北京疏解前和疏解后的常住人口变化,我们就梳理到新冠出现的年。

综上所述,一目了然,北京年到年这三年里,每年常住人口增长还在0万以上,但是到年北京提出疏解非首都功能后,常住人口的增量相比上一年骤减了一半。

而到了年,北京疏解初见成效,人口仅增长了2.4万人,然后从年开始,北京向外疏解提速,常住人口每年更是呈减少趋势,其中在年更是同比减少了16.5万。

新冠是年末出现的,而北京从年就开始逐步向外疏解,虽然北京不是针对新冠病毒而提前疏解,但是北京这一步棋在新冠不断变异且疫情全球化的今天,毋庸置疑是一步好棋。

其实上海也在向外疏解,只是没有北京那样大刀阔斧的疏解力度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方向,表明要逐步推动城市非核心功能向郊区以及更大区域范围疏解,构建上海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地区协同发展的上海大都市圈。

另外根据上海发布的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研究报告来看,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一般制造业要向长三角城市群甚至长三角城市群以外的城市疏解。

航空和港口物流等运输环节以及仓储物流基地要向上海大都市圈其他城市疏解,比如港口运输功能要向舟山、苏州等港口转移,而南通要建设的新机场也是对于上海航空运输压力的疏解。

再比如很多企业总部在上海,但生产在苏州、嘉兴等地,也有不少公司孵化在上海,转化在周边城市。

综上所述,上海其实也在逐步向外疏解,但是从上海的常住人口变化来看,上海向外疏解的力度和北京比起来并不算大,我们就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时间的年往后看人口变化。

由此可见,除了年上海人口减少了以外,其余年常住人口都在增长,从常住人口这一项就能以管窥豹上海的疏解效果相比北京来说力度就小得多了。

那么问题来了,上海何时加速向外疏解?

年月19日,上海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7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例,然后到了年4月4日,这一天就新增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例,而再到了年4月1日,这一天上海更是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例。

综上所述,上海目前的抗疫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从上海这一次疫情就可以看出,大城市虽然拥有顶尖的医疗实力,但是面对疫情一样很脆弱。

上海人口密集、人员流动大,那么带来的问题自然是管理难度也更大,而当鸡蛋、鸭蛋和鹅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时,面对疫情时的经济损失当然也更大,所以我想上海经过这一次疫情之后,应该会加速向外疏解了吧,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zdkonglongdan.com/bcwyw/1444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