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数字化、私域流量、下沉市场,传统烘焙品牌的转型求生。
文|阿毛
编|文斌
在烘焙行业,熊猫不走和幸福西饼这两个名字,近来正被越来越多人谈及。
虽然如今在由新中式风格领衔出演的“烘焙”品类舞台上,这两家出品略显传统的蛋糕品牌,甚至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但接连的融资消息却无法让人忽略他们的势头。
12月20日,幸福西饼对外披露完成1亿元战略融资,由老股东亚商资本领投,韵达旗下的福杉投资和春涧资本跟投。而在这之前的9月份,另一款互联网烘焙品牌熊猫不走也完成了由XVC独家投资的1亿元B轮融资。
和许多风头正盛的初创品牌不同,此次融资已经是幸福西饼的第五轮融资。早在年3月、7月,幸福西饼接连拿下B轮、B+轮两轮融资,金额分别高达3亿元和4亿元,创下烘焙零售行业单笔融资记录。
纵观年,在茶饮、小酒之后,烘培行业也称得上是资本眼中的“新消费”主角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年以来该行业大致发生22起融资事件。
当类似虎头局、墨茉点心局这些小食点心类的品牌通过新颖的单品,高颜值的门店,国潮风的包装营销占领大商圈打造“网红门店”的时候,“熊猫不走”、“幸福西饼”等互联网蛋糕品牌却默默耕耘着线上用户群体。
那么,消费频次相对较低,单价较高,又早已被人们习以为常的蛋糕生意,真的拥有资本的想象力呢?
格局打开,解放蛋糕店的服务半径一直以来,烘焙行业特别是蛋糕这个细分品类中,几乎只见地域名产,少有国民品牌。数得出的好利来算是传统连锁店中规模较大的,但也在近年来面对经营危机,原麦山丘、85度C等品牌也多以面包产品为代表。
究其原因,主要是蛋糕产品对于制作、保鲜、运输都有更高的要求,普通门店品牌难以辐射更广的市场。要想打造全国品牌,有两个难题需要解决。一是供应链的搭建维护,二是标准化的品质把控。
传统的蛋糕品牌大多依赖开辟一家又一家的专卖店来增加品牌影响和服务半径。但这样始终做的是“周边人”的生意,而房租、装修、人工又是巨大的固定投入,所以每新增一家店,这些成本都要相应增加,使得业务拓展的能力大大降低。
而在后疫情时代传统蛋糕店亏损、闭店的消息比比皆是。
年8月,上海烘焙业26年的老品牌马哥孛罗面包,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同年12月,深圳最大的面包店BEEPLUSLIFESTYLE超级烘焙工坊,宣布暂停营业。今年6月,上海蛋糕连锁品牌宜芝多深陷现金流困境,一夜关闭超30家门店;就连头部的“烘焙第一股”克莉丝汀也在继续忍受着长达7年的亏损剧痛。
那卖蛋糕已经不是一门好生意了吗?当然也不是。
回想身边,亲朋好友的生日,或浪漫或隆重的节庆,人们的餐桌上蛋糕从未缺席。需求一直都在,甚至随着年轻一代饮食习惯的西式化还在不断增长。
目前,熊猫不走已进驻北京、广州、深圳、杭州等24座城市,拥有超过万用户,月营收超万元,创造了业内耀眼的成绩。另一边的幸福西饼已覆盖全国多家城市,并在深圳、上海、北京、广州、澳门等多座城市建立了多个分布式制作中心。
互联网+烘焙正在成为传统烘焙品牌重现生机的重要方式。
在红海之中创造新机根据有赞《烘焙行业发展趋势报告》的数据,年中国蛋糕市场规模为亿元,占到整个烘焙食品市场规模的41%,并且保持着高速增长。
这是品牌成长的沃土,但想要在这个并不新鲜的领域从众多品牌中杀出重围也并不容易。
一般来说,传统蛋糕店采用两种经营方式。
一是“中央工厂+批发”。这种方法解决了产品标准化的品质问题,且自动化程度较高规模效应显著。但对于经销队伍以及零售商户关系的依赖也很大,灵活性较低。
二是“连锁店模式”。通过专门的物流配送将工厂制作的半成品或成品送到市区门店进行现场加工、销售,或是前店后厂的格局现场制作。这种模式管控终端能力强,能够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灵活应对顾客的需求。但经营成本较高,占领市场慢,难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相比之下互联网烘焙,则以线上下单+工厂仓储配送的模式轻装上阵加速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