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依托历史文化建筑资源推进旧城复兴

南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多年的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众多,文物资源丰富。近年来,在城乡建设特别是旧城改造、城市更新中,用好历史文化建筑,既努力做到守住城市根脉、传承历史文脉、延展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同时,又发挥他们一种活态城市遗产的功能,使他们始终融入城市生产生活,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绵柔的文化浸润和丰厚的精神滋养。

南昌市历史文化建筑的基本状态

目前,南昌市有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余处,各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全市现有博物馆(纪念馆)17个,其中国有博物馆(纪念馆)10个、非国有博物馆6个,国有单位馆藏文物近2万件套。

(一)历史建筑

根据《南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南昌市共有历史建筑余处,这些建筑大多为私有产权性质,缺乏专人管理,且年久失修,有的已经破损甚至灭失;另外,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有的建筑受到损毁。经初步调查,目前南昌市现存历史建筑86处左右。

南昌市历史建筑具有以下特征:

(1)建筑布局出多样化:传统的天井式布局、近代化过程中出现的覆盖天井式布局和完全受西方影响的集中式布局均大量存在。

(2)建筑结构多元化:传统穿斗式木结构、传统山墙承檩砖木结构大量应用,砖柱木梁结构常见于各种建筑内部,也有极少数现代结构方式承重墙木屋架。除主体结构外,外墙门窗洞口过梁做法亦很丰富,包括木过梁、石过梁、半圆砖券洞、砖平券等。

(3)墙体做法有特色:外墙做法包括青砖或红砖砌筑的清水空斗墙和现代清水眠砌墙、水泥砂浆抹灰和石灰砂浆抹灰、水刷石墙面、砖墙外挂木板、砖砌花格、传统和西式板壁等,内墙做法包括传统板壁、传统木骨泥墙、砖墙抹灰、清水砖墙等。

(二)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南昌目前有三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1)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于年被公布为江西省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该街区范围北至中山路,东至珠宝街,南至棉花街,西至船山路,行政辖区为南昌市西湖区广润门街道办事处。

历史上的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南昌市旧城西南部,濒临赣江,自古水运发达。宋代在此设西南城门柴步门,明代改为广润门,门外沿河设有水路驿站南浦驿,是南昌主要的对外交通出入口,并由此形成南昌市传统的商业中心。

街区东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原为年建造的江西大旅社。其西侧至翠花街为年建造的万寿宫商城。街区中部翠花街西侧有铁柱万寿宫遗址,原为许逊祠,历史可追溯到晋代。街区南、西界船山路是年拆除城墙建造的环城路的一部分,有明清南昌西南城门广润门遗址。街区北界中山路、东界翠花街,以及街区东北角附近的胜利路,均为南昌市重要的传统商业街道。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是江西特有的祭拜许逊信俗的发源地之一,是南昌作为我国南北大通道传统要点所长期具有的交通与商业重镇地位的最后的历史遗存,是南昌进入近代化进程后历史城区变迁的见证之一,也是南昌不同信仰民族和谐共处的见证,保存有铁柱万寿宫遗址、相当数量的清末及近代建筑遗产,以及穆斯林社区中心醋巷清真寺,对于延续江西省和南昌市的地方文化传统,保护南昌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

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于年被公布为江西省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该街区位于南昌市西湖区,向西与抚河相望,街区范围北至站前西路,南至前进支路北侧,东至会堂东路西侧,西至前进路、前进支路一线,包括绳金塔公园、十字街两侧地段。

街区因绳金塔而得名。绳金塔始建于唐天佑年间(公元~年),现在的塔体重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年),年,国家文物局、省、市人民政府拨款修复绳金塔,修复工程于年完工。

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主要体现的是绳金塔文化和驿道文化。在古代南昌人民的心目中,绳金塔是镇城之宝,绳金塔关乎着这座城市的吉祥和安康,它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底蕴,其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形成了独特的绳金塔文化。十字街紧邻绳金塔,该街正对着南昌正南门——进贤门,是南昌城进出的交通要道,属京广驿路的一段。由于其作为南昌古城的交通要道,曾被誉为“南昌第一街”,繁华时代,众多名人光临并在此留下了轶事与传说,所以具有丰富的驿道文化。

(3)进贤仓历史文化街区:

进贤仓历史文化街区于年被公布为江西省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该街区位于南昌市历史城区南部,向西与抚河相望,属于南昌市南浦社区管辖,街区主要由进贤仓街、犁头咀巷、地藏庵巷、禾草街和南昌仓组成。街区范围北至禾草街,南至南昌仓街,东至地藏庵巷东侧,西至犁头咀巷西侧。

进贤仓历史文化街区主要体现的是码头文化和商贸文化。民国15年的《南昌市全图》中,进贤仓街区滨临抚河,周边也有众多码头、渡口。同时民国22年的业态也佐证了当时进贤仓街区承担着一定的粮食货物仓储功能(进贤仓也因此得名)。也因此发展了许多其它如茶馆、旅舍等商贸功能,进一步印证了进贤仓在历史上为码头仓储、商贸物流的地位。

(三)其他具有较典型意义的历史文化建筑和街区

除了上述列入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名录的三个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南昌各县区都有一批有着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开发价值的历史建筑和街区。比如,青云谱区的洪都苏式老建筑、梅汝璈故居、青云谱道院,湾里区工业文明的遗迹,新建区小平小道旧居与劳动车间、朱权墓与乐安王墓和紫金城城址与铁河古墓群等。

(1)生米老街:

生米老街位于生米大桥西桥头,建于明清时期,这条长约3公里的老街,曾经店铺林立,车水马龙,是南昌乃至全省的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贩都把货物经此进入南昌城和江西南部,历经余年的传承,是南昌别具风格的历史文化街区。

生米老街的历史文化主要体现在老宅和店铺。这里的老宅有个特点,无论是坐北朝南的还是坐南朝北的,都是依山而建,木质建筑,里面的雕刻非常精致。生米老街两旁店铺林立,以前街上车水马龙,周边十里八乡的农民都到街上交易物品,就连南昌市区的商贾也从赣江乘渡船来这里做买卖,近两里路长的铺子是挤挤挨挨。明清时期,生米老街就已经是南昌影响较大的集市,诠释着古南昌地标性街区的商业魅力,在最繁华民国的时期,这条街上的店铺有多间,从食品到文房四宝,再到旅店饭馆一应俱全。这些老宅和店铺大多数都保存完好。

(2)青山湖罗家镇:

青山湖罗家镇地处南昌城东,距中心城区仅5公里,是一个有历史的地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现今遗存的谢埠万寿宫、国民政府遗址、南行军古庙、西洋天主教堂、慈母墓等文化遗迹以及罗氏宗祠、谢埠战役(解放南昌)、齐客过年、北刘轿舞等文化元素汇集了罗家千年古镇独有的地域文化,有很多列入省市非遗项目,比如,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名录的有北刘轿舞(昌东工业区胡家北刘村)、齐客过年(罗家镇楼付村)和双龙戏珠3项,列入市级非遗项目名录的有新屋上梁(秦坊村魏家)、结婚贺郎(秦坊村秦家)、南行军庙会(秦坊村)等等,这些民俗文化都在罗家镇得到很好的传承保护。

(3)洪都老厂房:

青云谱是一个老工业城区,这里曾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枚海防导弹、第一台轮式拖拉机和第一辆摩托车,被称为“江西工业的摇篮”。特别是青云谱区的洪都老厂房,现今依然留存了大量的上世纪50-60年代的苏式老建筑,外观还保留着原来的风貌,代表着那个特殊时期的时代记忆。很有现实意义。这些苏式老建筑是上世纪年至年间前苏联援建项目,基本为二层小斜顶,红顶青砖,每一块砖都有各自的批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目前还留存有十处成片的苏式楼房,共有苏式小洋楼栋、苏式职工楼44栋、苏式干部楼9栋,这些老建筑见证了那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是南昌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利用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在城市建设特别是旧城改造、城市更新过程中,南昌市积极挖掘历史文化遗存,守住城市根脉,不断焕发城市更新活力,探索出了一条以“文化为魂、民生为本、旅游为体、产业为力”的旧城复兴之路,以历史文化建筑为代表的文化遗存逐渐成为支撑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的重要载体。

(一)挖掘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守住城市特有的文化根脉

文化是城市建设的灵魂和根基。南昌市坚持“拆、改、留”并举,把对历史文化遗存的摸排、普查和保护作为旧城改造城市更新的首要环节,系统挖掘梳理城市历史文化底蕴。

一是系统摸清底数。组建由文史、古建筑等专家学者组成的专业历史文化遗存普查队伍,对全市历史文化遗存开展全面普查。按照行业标准和“一物一档”原则,对普查出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古迹进行分类并登记造册,对其历史沿革进行梳理。二是做好数字建档。坚持以传承的理念处理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聘请专业机构,利用航拍、AR等技术对普查出来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场景、风貌还原,并寻找历史建筑的故事和历史街区的传说,记录珍贵的口述史,通过文字、影像等形式保留历史资料,还原历史现场。三是挖掘文化内涵。注重挖掘文物古迹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元素,努力提炼挖掘城市文化特色,形成了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为代表的“汉代文化”、以徐孺子为代表的“高士文化”、以许逊为代表的“万寿宫文化”、以王勃为代表的“滕王阁文化”、以八一起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打造了以“岁月千年”为内涵的历史文化品牌和以八一起义为核心红色文化品牌,不断彰显城市独特魅力和文化特色。

(二)活化利用城市遗迹遗存,让历史建筑活着留下来

活化利用文化资源就是推动遗产活化。南昌市从传承历史、激活文脉出发,对具有城市特有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的历史建筑、历史风貌区等城市空间,本着“修旧如旧”原则,采取大项目驱动、小规模微改造等多种形式,推动历史遗迹遗存活化转化,既保留了城市肌理,又实现了城市更新与发展。

一是活化建筑遗产。每一栋历史建筑都是一座活态的博物馆,都有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南昌市出台专门政策,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并引导各方力量共同发力,盘活散落的历史建筑资源,优先改造成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传承城市文脉,讲好南昌故事。比如,位于该市东湖区象山北路的南昌电影公司行政大楼旧址,为上世纪40年代建筑,经过重新设计改造,注入文化内容后,更新为南昌红色记忆展示馆,成为红色教育网红打卡地。近期,八一公园内一栋历史建筑也正在进行改造,打造梁书美术馆。今年8月,该馆将开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市民和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著名画家梁书的国画作品,感受艺术的熏陶。二是活化工业遗产。借鉴北京、上海田子坊等地经验,利用闲置工业老厂房资源,造文化产业园区。比如,文化创意园、樟树林文化生活公园、南昌古玩城、招商东湖意库等园区,前身为江西华安针织厂、江西印刷集团、江西外贸储运公司等单位废弃或闲置的老旧工业厂房,经改造后,成为深受游客和市民欢迎的文化生活空间。围绕这种发展思路,该市正在积极开展规划布局和招商引资,推动江纺老厂、洪都老工业区等工业遗址转型升级,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三是活化历史街区。对历史遗存遗产的活化,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街区。近几年,南昌市先后完成了胜利路民国风情步行街、三经五纬文化街区、中山路民国特色新街区的改造。目前,正在依托滕王阁、万寿宫、绳金塔、百花洲等文化元素,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加紧推进榕门路文化产业特色街、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进贤仓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三)集中打造文化产业集群,不断焕发城市更新活力

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通过植入文化、情怀、体验等元素,将文旅项目建设、文化业态丰富、昼夜景观布置等结合起来,推动历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高端现代文化产业集群,实现了传承文化、保留遗存与城市发展的平衡。一是抓产业集聚。依托文化资源和市场定位,通过街区、建筑改造和项目引进,推进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走出了一条风貌重现、功能重塑、产业重构的转型升级新路径。比如,利用闲置老旧工业厂房打造的文化创意园等数个文化产业园区,按照差异化发展思路,分别形成了文化创意、教育培训、艺术品市场交易等文化集聚区;东湖区围绕百花洲文化积淀和历史文化景区规划,引入美术馆、高端咖啡馆、运动娱乐精品店等业态,打造了集聚书画艺术、美食美景、运动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慢生活圈和夜间经济圈,聚集了人气,促进了消费。二是抓业态培育。在充分发掘各类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创意转化力度,推动文化与技术、文化与创意、文化与旅游、文化与资本深度融合,提升品牌亮点。促进数字化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深度融合,打造了“生米老街”“滕王阁”“海昏侯”等系列VR产品;积极利用文物资源发展旅游,打造了以八一馆、、小平小道陈云旧居陈列馆等红色文化遗迹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旅游线路,以滕王阁、八大山人纪念馆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同时,推动八大山人、海昏侯等文物资源向文创产品转变,南昌瓷板画、刺绣等非遗资源向非遗产品转变。三是抓文化招商。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与发展基础,加大文化招商引资力度,组织招商队赴发达地区开展文化招商,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工业遗址的转型升级与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推进八大山人梅湖景区等产业项目提质升级,引进以文化创意旅游为核心的产业,通过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实现片区整体复兴。

(四)建立完善配套政策体系,持续构筑多重制度保障

南昌市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引领相统一,不断加大政策保障引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力量,多方联动,让历史建筑及蕴含的文化元素成为塑造城市形象、涵养市民精神、驱动城市经济的文化软实力。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出台《关于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历史建筑遗存活化利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等工作作出了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二是强化底线思维。制定《南昌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把旧城复兴战略纳入全市十三五规划,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名录制度,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统筹兼顾,使文物保护语文脉传承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规划、文化发展规划想配套、相衔接,切实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持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三是激发市场活力。出台《南昌市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资源,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复兴和文脉传承,借助互联网东风,推动文物资源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旅游体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资源、渠道整合以及保护利用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王健)

来源:中国日报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zdkonglongdan.com/bcwyw/12729.html


当前时间: